蓝印花布是老沔阳(今仙桃)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旧时,老沔阳染整业非常兴旺,几乎每个集市都有染坊。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,以老沔阳棉花织布为载体,用蓝白二色为基调,通过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精湛的印染技术加工而成,图案清新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,广泛用于床单、被套、围裙、门帘、包袱布等方面的用布,祖传的工艺,以其纯天然、无污染之特色,走进大众的视野,受人青睐,曾经风靡一时。
“南京布、沔阳青,沔阳青布做长衫;踱着方步摇折扇,风流倜谠显风范。”当时代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,随着现代工业织染的迅猛发展,民间蓝印花布逐步走向衰落,受人瞩目的老沔阳蓝印花布也停止了生产,光彩夺目古老传统工艺,风光不再。
土布,采用手工纺纱、手工织布的方式进行织造,是一种全棉纺织的粗布。由于织造出来时为本白,需要染色后才能制作衣料。
过去集市上的染坊,其规模不大,都是些小染坊。老家毛场街上的染坊,是我侄女婿他们家祖辈谋生的产业。时至今日,他们家办染坊部分设备还保留着,如染布的图案花版等。其中,染坊踹布石、碾布的石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侄女婿家在起楼房住宅时,他把此“宝”埋在了厨房屋里,作为怀念先祖永久的纪念。这块静静的躺在土里碾布的石磙告诉着我们:老沔阳印染等手工业的辉煌历史。
染坊碾布的石磙,也叫“踹布石”,形如元宝,又叫“元宝石”,放入宅院中,取元宝藏富之意。这染坊碾布的石磙也是个吉祥物,感谢侄女婿的老祖宗们留给子孙后代这吉祥的元宝,带给侄女婿他(她)们在异地生意顺利,也把一双儿女都抚育成硕士研究生,且学业有成。
其实这染坊碾布的石磙,顾名思义,就是染坊碾布用的。旧时,土棉布在印染后容易缩水,为了恢复布料的长度,人们就踩在平整的布面上,进行碾压;布印染后也会起皱褶,“踩布石”的作用也相当于现在的电熨斗。踩布石由两个上下可分离的构件组成:上部即一元宝形石件,下为一长方形垫石,中心纵向呈浅凹状,与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。用“踩布石”去踩布时,先将布匹卷于轴上,置放在凹形的承石上,再把踹布石压在布轴上。人站立于踹布石的两个尖端上,双手扶住两边撑竿,双脚不断晃动踹布石,反复碾压布轴,使布面平整光亮。旧时,染坊里把蹬踩石头的人叫做“踹匠”。
据传,最早的染布石起源于唐代。踩布石常用青石雕凿而成,“踩布石”大概有几百斤重,一般高约70厘米,长约90厘米,两侧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。一般规模比较大的染坊内才备有踩布石,较小的染坊一般不备此物。看来,侄女婿的老祖宗们在旧时的生意,做得也是有一定规模的。
上世纪70年代中期,生产队抓副业,侄女婿的父母重新操起旧业,又开过一二年的染坊,那时的政策还没有改革开放,也要交一定的利润给生产队去记工分。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变化,农村人再也不穿土棉布了,因土棉布没有了市场,侄女婿家的染坊也就彻底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
在我结婚时,母亲纺织的土布,为我准备结婚的铺盖。几个土布都是侄女婿的父母为我们印染的,然后做成蓝底白花土布统被,高粱红底淡黑花床单、枕头、枕巾,还有老婆用的围裙、包袱等。几十年过去了,回想自己盖过、垫过、枕过、用过的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印花布缝制的床上用品来,在这寒冷的冬季,我感觉到一种朴实的温暖。
写这篇文章前,我电话问起侄女婿他们家染坊的事来,也许是叔叔我问话太突然,电话那头听得出他有些沉默,为几代历史的小染坊传承到他手里被中止而沮丧。侄女婿怨恨自己小时候跟父亲在家里的染坊,只是学到了染布的一些皮毛,如刮版印花这些容易掌握的工序,后来自己选择了学做木匠,也没有去把染坊接手干下去……不过,他还是接受了我的电话采访。
染坊供奉梅福、葛洪为行业祖师,两人合称“梅葛二圣”、“梅葛二仙”等,传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,即“梅葛二圣”的诞辰,行业都要举行祭典。
顾客送来印染的土棉布,每个长约12米,宽0.4米,纯白色。在上机织布时都浆过棉纱,厚敦结实,印染土布首先是要退浆。先把要染色的白布放在清水中漂洗一下,使白布全部湿透浸泡,完全退浆才能使颜色染上去均匀,不会深一块、浅一块。退浆前,要在布头做上顾客的记号,用墨笔写上顾客的姓名,用一根索线缠紧,布印染完毕后松开,白底黑字,一清二楚的,这样才不会搞混。
接着是染底色,把染色锅里的水用劈柴火烧开。染坊的染色锅跟酿酒作坊所用的锅灶相似,锅上面请圆匠师傅用杉木板箍成加高的木桶状,用桐油光过,油石灰泥过,装水不漏。把从武汉南京路化工原料公司,买回的一包包色粉倒下锅,用木棒搅动几下,使色粉均匀地溶于水中,倒入锅内的颜色数量是根据要染的颜色深浅而定。然后由一人在锅的左边将半干半湿的白布有次序地拉入染色锅内,另一人站在锅右边,双手用木棒反复搅动被染的布,待确认锅里的布完全着色后,再把布拉出染色锅,送入冷水缸中冲洗拧干染布的水分,晾到竹篙上晒干。如用植物染料要加一定量的盐去固色。印染的土棉布多用于统被、床单,老沔阳一带,多以蓝底、高粱红底居多。
这样的染布程序就同老百姓在家染布是同一个道理,先把锅里水烧开,把从小商贩手里买来的染料放进去,化开后再把布放进去,煮一会就染好了。旧时,人们穿着的土布夹袄、夹裤、棉袄、棉裤、单衣马褂这些面料的着色,都是这样染好的,有青、蓝、红等各色布,“文革”时兴草绿,不同的是下水洗容易悔色。
相比之下,染坊染料配制工序十分复杂,在没有工业染料时,旧时的染坊都是土法制靛,着色冥顽不化,自行其是。主要包括制靛和缸水调配两个阶段。将本地所产之土靛倒入箩中,土靛即植物染料,也称为“草木染”,如植物的根、茎、叶等,用于提取色素作为染料。先拿到缸水中去淘,细靛漏下去,粗草留下来,再把碱和石灰加入水中,成份比例一般为:土靛四十至五十斤,碱水六斤,石灰三至四斤,另加甜酒四斤(发酵)。酿缸起黄绿色,再加同样份量的料,至足够为止。下靛后还要搅缸。缸水呈香油黄色则染出深蓝色,呈姜黄色则染出浅蓝色等,一般每一百斤染料可染四十至五十米白土布。
在土布上染花,先要请画匠在纸上画好图案,然后将图印到“牛皮”上雕刻成一个个模板,再用黄豆粉、石灰粉和“牛骨胶”粒调成浆糊状,将布平置,上铺花版,均匀地刮到花板雕空的图案中,印到白布上,跟今天的工艺店印运动背心差不多。接着把印有花纹的布放到染锅中染出底色来,待染色布晾晒干后,将布取下来,细心的用刀将石灰渣刮掉。如底色是蓝色,就变成了蓝底白花布;高粱红底淡黑色花布则是在浅色上印深色,用染料浆去刮图案就可以了,蓝印花布是先刮后染,高粱红底淡黑色花布是先染后刮。工序的先后顺序稍有所不同。
花布上的图案内涵丰富,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,如“喜鹊登梅”“双龙戏珠”、“百年好合”、双喜字、大福字及花草树木等。在老沔阳,蓝印花布是荆楚大地传统印染艺术百花园中,一支出类拔萃的奇葩,它用简单的原始蓝白两色,构造出淳朴自然、千变万化、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。
当我提起在我结婚时侄女婿父母为我染的枕头、枕巾,至今还保留着的事来,电话那头听到他兴奋的声音,他对我说:那时,我家的染坊把染好色和染好花纹的布晾晒干后卷好,大都是由我送到顾客家的。于是,我也记起了当年的他扛着两匹印染布,送到我家的情景来,仿佛就在昨天……
蓝色的底,白色的花,传统民间蓝印花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。我爱蓝印花布,如今,蓝印花布只是在我的印象里,纯手工蓝印花布消失了,传统的民间工艺也濒临着失传,取而代之的是全机器印染。蓝印花布,这个饱含本土文化精髓的手艺正在从我们身边慢慢逝去,但愿这门老手艺能得到更有力地传承保护,守得住、活起来。
来源:公众号思乡远梦 原创/张才富 本帖最后由 满天飞雨 于 2025-4-27 15:07 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