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嘴的早晨是从浓郁卤香中苏醒的。人群熙攘中,一家挨一家的卤鸡店,腾腾雾气裹着香气,弥漫飘散,醇香扑鼻。
5月9日,毛嘴大道与人民路交叉口,一座2000平方米的“毛嘴卤鸡文化体验中心”已完成打桩,正“破土”生长。“这是毛嘴心心念念的一座展示馆”,该镇宣传委员杨行介绍说,这个文化体验中心集文化展示、互动体验、产业推广于一体,将成为毛嘴文旅新IP,把毛嘴卤香播洒到“千里之外”。
毛嘴街上的卤香已悠然飘过百年。踞天门、潜江、仙桃三市要冲,毛嘴四通八达、商贾云集、贸易繁盛。上世纪40年代,刘宝林自制卤鸡,在茶馆叫卖,被当地人称为“卤宝林”。口口相传,成就毛嘴卤鸡美名。
40多年前,(武)汉沙(市)公路车水马龙,“八须卤鸡”店主朱艳华夫妇自开卤锅,每次卤三五只鸡,拎到车站叫卖,10元一只,讲几句话就卖完了。朱艳华随即开起餐馆,将卤鸡做成招牌菜,过路司机几乎人人连吃带买。精明的朱艳华看到了商机,在武汉一家媒体上,打了半个月广告,推广费用100只卤鸡置换。“八须卤鸡,骨头都是香的”,被更多人知晓。
郭家卤鸡第二代传人、79岁的郭三泉抱守老法技艺,精选原料、配料,以浸淋、浇烫缓缓入味,创出郭三泉品牌,香醇浓郁,油润爽口,成为“毛嘴卤鸡”地域品牌的一抹亮色。
眼下,卤鸡店满街,镇上的卤鸡经营户有130多家,其中有注册商标的31家,从业人员近4000人。卤鸡年销量超过500万只,其中10万只以上的经营户有5家,年销售额1.5亿元。“八须”“刘保林”“郭三泉”“毛嘴”等品牌熠熠闪光,代表了毛嘴卤鸡的极致之味。毛嘴卤鸡获得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,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“绿色食品”,2016年获批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
尽管毛嘴卤鸡“香到骨里”,但面临单打独斗、散兵游勇式等发展束缚,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。
“前店后厨,作坊生产,拿不到食品生产许可证,就不能到电商平台销售,毛嘴卤鸡走不远。”八须卤鸡店老板、毛嘴卤鸡协会会长程浩说。程浩是“卤二代”。除了线下销售,近些年他尝试微信朋友圈等私域流量“卖卤鸡”,但流量太有限,只能小打小闹。更尴尬的是,“远距离发货也有问题,气温略高,虽然抽了真空,打了冰,不会变质,但口感不如锅边。”程浩觉得储存、包装技术有待提升。
做大做强“这只鸡”,就从建协会、立标准、补短板等做起。毛嘴正谋划下一盘大棋。
协会“当家”。去年12月,该镇发起成立了毛嘴卤鸡协会,20多家核心企业、店铺加入。“重量级”同行都进入了“朋友圈”。
标准“说话”。当地意识到,标准是对外“通行证”,标准也是“话语权”,做大做强卤鸡产业,必须把标准抓在手上。毛嘴卤鸡协会主导,省农科院支持,去年成功获得毛嘴卤鸡“四项团标”。眼下正保持密切沟通,发力将“团体标准”升级为“省级地方标准”,下半年到手差不多是“板上钉钉”。
产业提能。引进社会资本,盘活闲置资产,建设一条年产100万只卤鸡的低温锁鲜生产线和一条现代化的商品鸡屠宰线,实现毛嘴卤鸡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现代化生产。目前项目已选址,进入实操。
渠道拓展。推动毛嘴卤鸡入宴席、进商超、高速服务区,对接京东、小米等线上线下主流消费终端,让毛嘴卤鸡香飘千里。还谋划毛嘴卤鸡促消费刺激政策,计划在网络平台投放主题消费券,激活线上消费,拓宽网络消费渠道。
“文旅体验+”。开建“毛嘴卤鸡文化体验馆”,打造文旅新 IP,同步开发卤鸡专属 LOGO、表情包、短视频、宣传片等系列 IP及文创产品,以文化赋能增值。毛嘴镇镇长彭成介绍,毛嘴卤鸡文旅IP,“将以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故事,吸引更多人,从而提升毛嘴卤鸡的品牌价值、文旅价值。”
“食品认证到手,网上吆喝无忧。”程浩信心十足:快了快了,很快可以开直播、进电商了,真正实现毛嘴卤鸡从“香到骨里”到“香飘千里”。